风,有热有凉,热风会加速体液蒸发,使血液粘稠,流速缓慢;冷风会加快体温散失,影响生理机能。于是,被中医称之为“风邪”的风,必然与健康息息相关。
有很多疾病就是闻“风”而动的。据调查,有90%的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和70%的感冒的发病,与风向变化有关,还有冠心病、中风、关节炎、风湿症,以及某些过敏性疾病,也都与风有密切相关。
能引发更多疾病的是寒气袭人的偏北风系,因为它会增高人体的寒冷指数,冷感增强时精神抑郁,全身紧缩,生理调节功能较差。而偏南风系因为属热风,会增加人体的暖热指数,生理反应灵敏度增高,对健康影响是利多弊少,只有在气温高于33℃时的干热风,会使体表水分蒸发过快,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使人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中风。
虽然谁都知道许多疾病与风有关,而风之神出鬼没和变幻莫测,常让人在防风防病时望风兴叹。
风虽乍起,却有预兆,而仅靠人的冷热感很难知微见著。在相同的外界气温条件下,当风速在0.1~0.2米/秒时,对穿衣服者的体温调节不起作用,因而不会觉得有风。而当风速大于0.5米/秒时,才会影响体温调节,有凉风习习或热风阵阵之感觉。因此,仅凭感觉,等到觉得有风才想到防风,已是雨后送伞了。
尽管风湿症者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预感,可是有病脏器对气象因子的反应差异很大,不是人人都有“气象腿”。因而要及早有效地防风防病,最好是依据气象台每天发布的未来24~48小时天气预报,提前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疾病因风而复发。
风对健康的影响,还取决于两种风系转变时的温差。一般来说,出现在夏季和晚春的南北风系,在转变时的温差小,对病人威胁较小,而在秋季和早春,这两种风系更迭时,热凉差异较大,体弱者常很难适应。所以,对病人来说更应注意风向转变和温差大小,而不是风速和风力。
风,常夹带着花粉、霉菌、尘埃等杂质吹拂人体,使体质过敏者鼻咽发痒、流清涕、皮肤满布“风团”样斑丘疹,奇痒难忍。因此,多数所谓的对风过敏者,主要是过敏物质借助风势,使过敏体质者发生过敏,而不是风本身。少数“怕风”的过敏体质者,若能选择在雨后天晴大地湿润,或风力微弱时进行户外活动,当会减少过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