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26日,2007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9月25日上午,2007中国互联网大会举行了广告联盟与网站合作论坛。
戴志康:我们其实是做社区的,大家可能看到过互联网上有很多小的社区。在6年之前,我们是为所有的中小社区提供软件平台的,我们大概积累了4万多个中小社区的网站,我们就和他们建立起共鸣的关系,以前是提供技术上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有很低的技术门槛,形成功能很强大的社区。将来我们会用社区平台基础上,去构造很多与站长实现双赢的武器。
中国很多传统的门户,也在不断的加强自己在社区方面的占有率。大家搜一下新闻就能看到,今天腾讯的社区改版了,明天新浪又升级了。大家会发现,在2.0的大潮里,人们的注意力从单一的传播方式,开始逐渐的转向到面对面的传播方式。比如说在1.0的时候,是新浪、搜狐有线的编辑,去编辑出内容,供网民使用和阅读。在2.0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无线的网民就成为转播者。
在中国有分支的一个很著名的国际广告公司,电通公司,就提出这样一个理论。第一个A,是大家看了广告以后引发的争议。第二个I就是大家看了广告之后,比较感兴趣。第三个S,包括箱刚才Google那位先生说的,我们在网站上媒体上看到了这样营销的介绍,我们就去搜索了有关产品的介绍。第四个S,就是我们买了这台笔记本。买了之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用过之后的心得和体会。
我们再看今天的互联网网民,他每天都在看自己想看的内容,同时这些网民在社区也产生了一种行为,他只和他自己感兴趣的人群交流。我觉得在未来中国这种社区领域,其实是亟待出现一些新的转型和突破点,不仅是帮助广告主创造价值,同时也帮助社区创造价值。长久以来,随着长维理论的出现,所有的广告主都看中长维里面在这里交流,不断的自发的产生信息的理论。小网站我们平时忽视的很厉害,大家都知道新浪是一个品牌,但是我们并没有记住里面的东西,往往通过小的社区的整合,形成了巨大的力量。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知道在西单有一个店,如果单纯的靠街道上的客流是绝对满足不了经营需求的,它在互联网上做了很多营销广告。这样的一家小店,通过口碑式传播,形成了非常好的效益。所以我们发现任何网站,都在关注社区里面的广告。以前在做互联网营销的时候,一开始有一种担心,担心把广告投放到电视投放到中央电视台,就算没有好的效果,也不会受到老板的批评,以前有这样的心态,现在仍然存在。现在是把广告投到新浪上,老板不会因为把广告投到新浪上而炒我的鱿鱼,但如果放到别的小的网站上可能就会受到批评。对于中国互联网的社区来讲,也需要特定的形式,这种形式能够帮助广告主匹配社区里人群的特性,去实现广告的投放。
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出现,大家对信息的选择性越来越强,就出现了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按关健词为导向的搜索。什么样的广告主是适合做社区营销的广告主呢?有几类,第一类是所有重视客户体验的广告主。有很高度的关注自己品牌美誉度的客户,比如说我是世界500强企业,这个企业很关注别人是怎么说它的产品。还有希望与用户进行一对一沟通的客户,比如说一款手机,每次出现新的手机的时候,对于用户来说都有满意和不满意的反映,这就需要和客户建立沟通。
现在是提供各式各样不同社区的平台,以前广告主面临各式各样的困惑,往往把社区当成一个做公关的形式去做。比如很多的广告主都有这样的经历,我把广告投到门户网站的首页,我就要随时随地能够删除对我不利的舆论。但我们发现这是不现实的,如果把社区当作一个公关的阵地,其实是大错特错。
还有厂商是通过人肉发贴的方式去做网络营销。比如说人肉发贴这种功能,其实不能在社区里实现一个位置,只有不断的顶帖子,才时帖子不被沉下来。现在我们建立了基于我们自己用户的40万家社区的营销平台,把这个平台分成大概20个生活圈,像汽车、数码通讯、医疗健康等等,我们对每一个生活圈的广告主策划帖子形式,帮助他在不同的生活圈进行投放,以至于帮助广告主达到非常精准投放的需求。
简单说一个汽车的品牌,一开始会衡量它是高端品牌还是低端品牌,比如说宝马会建议它投到高尔夫社区等等,这样情况下,基本上是靠社区的分众作用形成了细分。一般的广告主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用户在几百个社区投放我们口碑源的帖子之后,会有很多的网友自发的转载这些帖子,通过监测,会有3到5倍的网友自发的转载作为口碑源推送出去的帖子,进而形成真正的口碑传播。
其实我们不是帮助广告主去消除负面的口碑,而是帮助广告主发现更多正面的口碑。未来我相信在社区里会有更多的创新性的媒体和创新性的投放方式出现,我们也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新的广告营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