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互联网,微软很长一段时间表现得左顾右盼。所以,在向互联网的转型上,微软绕了一个大圈子。
作为微软的创始人,技术天才比尔·盖茨每年会有两次“闭关”,用一种特定的方式让自己静下来思考未来的问题。
这也是微软多年引领创新的根本所在。在1995年,比尔·盖茨就意识到互联网将带来的改变,以享誉全球的论文——《互联网浪潮》引领微软向互联网迈出第一步。微软研发的IE浏览器战胜网景(Netscape),成为市场的绝对领导者。但仅此而已。微软虽然向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开始转型,并且掌握了浏览器,却没有悟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没有寻找到互联网真正的“入口”。在技术转型迈出一步之后,微软的互联网战略几乎停滞不前。而雅虎、谷歌先后抢夺互联网“入口”,更将微软远远甩在后面。微软的多位高管曾表示过对谷歌的关注以及警惕,甚至连盖茨本人也在与企业家交流中坦言:“谷歌让我失眠。”
盖茨每年继续着他的闭关,十年之后,微软的互联网战略也从迟钝发展到摇摆。此时,谷歌的不断扩张,已经让微软坐卧不安,城池难保。2005年,微软提出Live战略,但那时这个战略的出发点更像是将传统优势的软件业务搬到互联网上来卖,而不是与谷歌一样的真正互联网应用。2006年,微软互联网战略更向前迈进一步,成立了在线服务集团,互联网的产品线不断丰富,门户、搜索、邮件、博客、即时通信、社区,但却没有一样杀手级应用,也没有创新型的应用。即时通信MSN从用户数量来看还算成功,但MSN的商业转化以及与其他应用的协同效果并不理想。一个MSN很难支撑微软在互联网的野心。
微软的摇摆是因为不理解互联网的精神,一直在以软件的思路扩张互联网产品线。软件模式采取的是厂商导向,而互联网模式的根本则是用户导向。
直到必应的发布,微软才找到做互联网的感觉。一是终于肯完全独立运作搜索品牌,正面拼抢互联网的入口,更是未来云计算的入口。二是从这个产品的发布,微软的态度在改变,以往总想以技术引领用户,而这次他们的产品更是从用户的应用体验出发,第一要义是追求简单易用。必应发布后的多项测评结果超出谷歌和雅虎,而且一些好的应用也被对手悄悄偷师。
在多次碰壁之后,微软渐渐领悟互联网的真谛,产品进行了大逆转。但技术上的进步,并不能扭转市场局面,因为用户的使用习惯是顽固的,就好像Windows的用户很难转换到不要钱的Linux上一样。这也是微软为什么一方面在自己不断研发新的搜索技术,另一方面又苦苦追求雅虎18个月,哪怕只是一部分的合作,雅虎的用户、客户,都将对微软发生成倍的化学反应。
“目前判断双方的合作会对市场和产业产生哪些影响还为时过早,而且这种影响会根据不同的国家有所不同。”微软MSN总经理Erik Johnson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
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认为,这一合作的更深远价值在于典型网络的规模效应。这是微软苦苦追求雅虎的更深层目的,而不是简单的份额、收入的叠加,“除了技术的协同优势外,还可以共享数据用户和广告信息,节省数据中心运营成本。”张亚勤说。
一方面是双方收益的加法,另一方面是所有成本的减法。规模对于搜索结果相关度和搜索广告价格来说也至关重要。雅虎和微软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9.6%和8.4%。也许客户并不会往8.4%的份额里投入太多广告,在19.6%的份额里也不愿花太多钱,但如果现在是28%的份额,客户就会愿意付出更高的广告费。微软在线业务华裔主管陆奇也是这样盘算着:“搜索引擎将成为微软的盈利机器,只要拥有规模,搜索将成为利润极高的业务。”陆奇指出,一些小型搜索引擎只能获得较少的广告投放,这意味着这些广告的相关性较低。这样的搜索引擎不但盈利能力较差,也无法吸引更多用户使用。较大的规模能带来多方面优势。这将立即提升用户体验质量。例如,搜索建议功能基于一种简单算法,但只有更多的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才能提供更好的搜索建议。